丁基膠泥條生產線_丁基膠泥條生產線分來考慮。音箱饋線的功率損失小0.5dB(約12%)即可達到這種配合。 一般來說,線越粗越好,最好是雙線分音,但是要求音箱是有雙線分音的分頻器,一般中高檔的都有4個接線座,上下的2個負極是獨立的,不連接在一起的,連接在一起的是假冒的。 在老燒友中,有一個不成文的認同,就是功放的價格應該至少是音箱價格的1.5-2倍,越是高檔的產品這個比例就越高。換句話說,在配套上,寧可“大馬拉小車”,不可“小馬拉大車”。這是因為往往越是高檔的音箱,一個只能發揮70%水平的高檔產品,往往反不如一個發揮100%的低檔產品。不過放到多媒體產品上,情況就倒了過來,越是高檔的產品,其功放占整套產品成本的比例往往越低。有些產品幾乎要用4000元檔次的功放推其裸箱,才能將單元的水平發揮個八九不離十,但配的僅僅是個最多值100元的功放。有些多媒體發燒友還往往看好這些產品,其實,如果不考慮摩機的話(當然,對于摩機來說,這樣的產品是最佳的,因為摩電路是可行的,摩單元,對大多數人是完全不可行的),這樣的產品不管在實際發揮的效果上,還是作為商品的設計上(特別是這一點),都是不理想也不合理的。說到底,還是文章的主旨——合理搭配,在功放上下功夫,用差單元當然是不好的,但反過來,將成本全花在單元上,配一個僅僅是剛剛能用的功放同樣是不可行的。單元雖然是多媒體音箱最重要的部件,但決不
是單元好就是好箱子。